污水處理廠存在較多運轉機械和電氣設備,且多數構筑物和容器設備都屬于有限空間,涉及中毒窒息、火災爆炸、坍塌、淹溺、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等諸多安全風險,國內外同行業每年都會發生多起生產安全事故。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和環境污染控制政策愈加嚴格,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數量和規模在逐年迅速增加。污水處理作為城市運營重要組成部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規范安全操作行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格外重要。
通過官方網站、新聞報道等渠道,筆者收集了自2016—2021 年污水處理行業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對事故類型進行分析。
本文收集了6 年間發生的76 起污水處理行業事故案例,共造成197 人死亡、63 人受傷。歷年事故量和死亡、受傷人數見表1。
表1 2016—2021年污水行業事故統計
1.2 事故類型分析
對收集的76 起案例事故類型進行分析,其中,中毒窒息事故55 起,占72.5%;火災爆炸事故9 起,占11.8%;坍塌事故4 起,占5.3%;高處墜落事故3 起,占3.9%;淹溺事故3 起,占3.9%;機械傷害事故2 起,占2.6%。
對2016—2021 年污水處理行業安全事故案例發生月份進行分類統計,見圖1。
圖1 2016—2021年污水處理行業事故發生月份統計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污水處理行業事故頻發,其中,中毒窒息事故數量占居首位,每年5 ~9 月是高發期。這些事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后果極其嚴重,充分暴露出安全風險防范工作存在重大缺失,主要原因有4 點:一是行業普遍安全意識不高,認為污水處理不是高危行業,不用在安全方面投入過多精力;二是安全投入不足,只追求經濟利益;三是安全技能欠缺,操作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高中以下文化,安全培訓流于形式,且缺乏針對性;四是人員配備不足,有的廠站因規模小,配備人員少,缺少作業監護。
通過事故案例統計分析和現場經驗,對常見的安全事故隱患進行歸納,主要突出在以下7 個方面。
據統計,國內各行業從2016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共發生有限空間較大事故66 起,造成248 人死亡,其中,污水行業中毒窒息事故發生了55 起,造成168 人死亡、43 人受傷,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是污水處理廠安全管理重中之重,必須重點管控。
應急管理部和各地區均相繼出臺了有限空間安全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未辨識有限空間風險,無警示標志;未配備通風設備、氣體檢測儀器、空氣呼吸器等器材;未進行通風、氣體檢測,未辦理作業許可證,這些隱患都有可能導致有限空間中毒、窒息事故的發生,如在前期沒有對員工進行有效培訓和應急演練,還會導致事故發生后進行盲目施救,造成事故傷亡擴大。
近年來,為解決臭氣污染問題,各污水處理廠選擇將預處理段、厭氧池、調節池、污泥脫水間等作業場所進行全封閉,特別是老廠改造困難,除臭間的通風量、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報警儀設計不匹配,增加了中毒窒息風險,應引起重視。
主要體現在:在易燃易爆場所盲目動火;易燃易爆物品未按規范存放;氧氣、乙炔瓶間距不足,氣管破損,乙炔瓶倒用,無阻火器;壓力容器、安全閥、壓力表存在缺陷;電瓶車充電不當;消防器材不足等方面,都易導致火災爆炸事故發生。
主要體現在:頂管未按規范施工、透水、基坑開挖和支護不當等。
主要體現在:防護欄和蓋板缺失,未配救生圈、穿救生衣等。
主要體現在:常見電氣線路破損、老化,用電設備未接地,無漏電保護、電氣檢修未斷電掛牌,以及無絕緣工具。
主要體現在:高處平臺無防護欄,孔洞蓋板缺失,高空作業不系安全帶、未戴安全帽;水池上蓋板不牢固,上水池不穿救生衣、未配救生圈等都易導致高處墜落和溺水事故發生。
主要體現在:機械旋轉部位無防護罩,常見有風機皮帶輪、機泵聯軸器、污泥脫水機等;設備檢修未斷電掛牌;女工長發未盤起等,都易發生機械傷害事故。
企業應按要求設置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健全安全管理網絡。由企業安全管理專業人員對照標準規范自主創建符合企業實際的安全標準化體系,企業負責人要充分給予人、財、物的支持,保證制度規定的落實。
企業應建立科學、合理、適用的涵蓋所有部門、所有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清單,明確各崗位安全履職內容和日常安全工作清單。組織生產、工藝、機械、電氣、儀表、安全等專業人員制定符合實際的安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操作規程應涵蓋所有崗位、所有設備,一經定稿應印發到操作現場每人手中,開展經常性、有針對性的培訓,并采用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檢驗培訓效果。
根據企業風險特征,編制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應急預案要符合企業實際,力求簡單明了,由企業自行編制為佳。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是企業抓好安全生產的有效抓手,“雙重預防體系”建立要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特別是要發揮好一線崗位員工排查治理隱患的積極性。凡檢查出的隱患應開具“安全隱患整改通知書”,建立安全隱患臺賬,按定人員、定時間、定措施、定質量的原則限期解決,整改完成后上報整改報告,形成管理閉環。
對各級人員開展經常性、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培訓計劃要涵蓋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特別是一線作業人員,要學習事故案例增強安全意識,更要重點學習崗位操作規程和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保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一要摸清底數,全面辨識,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二要嚴控作業流程,作業前編制作業方案,充分辨識安全風險,制定防范措施,明確人員職責,進行安全交底,做好現場隔離并安放警示牌,嚴禁擅入作業區域。三要落實人員保護措施,作業人員要穿戴呼吸器、安全繩、安全帽,嚴格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要求,實行作業審批,加強現場監護。四要加強教育培訓和演練。對作業人員、監護人員進行安全培訓。五要定期開展有限空間事故應急救援演練。
特別強調,有些水下設備檢修和管道封堵會涉及蛙人水下作業,屬于“危大工程”,應編制適用的專項施工方案,蛙人要經專門培訓合格,潛水裝備和供氣設備必須做到一用一備,如果只有一套設備,如發生故障,將無法對水下人員進行救援。
企業應建立設備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實施設備日常保養、定期維護和大修。設備運行前應檢查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各機械部件安裝要牢固,防止飛出傷人;操作人員不得靠近、接觸轉動部位;運轉設備在維修前必須可靠斷電并懸掛“禁止合閘”的警示牌,檢修時設專人監護;清理機電設備時,嚴禁擦拭設備運轉部位,沖洗水不得濺到電機。
特種設備應辦理使用登記和定期檢驗,按照檢驗結論確定的參數使用;壓力容器的安全閥、壓力表應定期送檢;按照產品使用維護保養說明的要求對特種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保養,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應使用符合標準的電氣設備、元件、材料等合格產品;電工應取得電工特種作業操作證,嚴格執行電氣安全規程;定期對電氣設備、線路進行全面檢查、維修、測試,電氣設備和線路絕緣必須良好安全可靠,電氣設備的安全外殼、金屬構架采取保護性接地(零)措施。變/配電室配備絕緣墊、絕緣手套、絕緣靴、高壓驗電器、警示標志牌、滅火器等安全工器具,安全用具必須在檢驗有效期內;嚴格執行停送電制度。
構(建)筑物的防護欄應牢固可靠,高度不低于1.2 m,配備救生圈、安全繩等救生用品。在沒有欄桿的污水池上工作時,員工必須穿救生衣;池上走道應平整、防滑,鐵柵、池蓋、井蓋如有腐蝕損壞,需及時調換。高處作業必須正確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帶,做好防滑措施。
在易燃易爆區域動火前必須檢測,易燃易爆物品必須限量、專庫儲存,專人保管、專車運輸、輕拿輕放,且與氧化劑分儲,儲存場所進行強制通風。
易燃易爆區域消防設施應按規定配置,并定期檢查、更新,保持完好有效。經常進行防火安全教育,掌握各類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安全救護技能和應急預案。
為員工配備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建立健全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發放、使用、報廢等管理制度,培訓員工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方法,防護用品不得超過使用期限。
雖然污水處理不屬于高危行業,但各類安全事故仍層出不窮,特別是中毒窒息事故,發生頻次高、危害大,為及時消除隱患,減少事故發生,須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保障安全投入。企業要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安全隱患整改落實到位。
2)配備足夠的氣體檢測儀、隔離式呼吸器、通風機、三腳架等安全器材和設備設施,在作業前、作業中和應急救援時才能避免和減少傷亡。
3)強化培訓和演練,提高安全意識和技能。
4)加強檢查,強化責任。發現違章行為及時制止和糾正,并落實責任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