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環投水務集團參與的《西南巖溶農業活動區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榮獲“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實現生態科技成果轉化。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環保科技領域最高獎項,此次共批準56個獲獎項目,其中一等獎僅10項。據悉,該項目屬于環境保護領域,圍繞西南巖溶區(全球三大巖溶集中分布區)“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中污染物種類多、遷移路徑復雜、擴散隱蔽、生態風險高等難題開展技術研發工作,形成并推廣了西南巖溶農業活動區水安全保障“調查-評估-防控-反饋”的“桂林模式”。
項目成果
針對巖溶區水體污染物種類多、“地表水-地下水”高頻交互導致的遷移路徑復雜等特點,研發了微量有機污染物“萃取-檢測-解析”精準技術,建立了西南地區典型巖溶地下水系統污染模式和地下河污染模式識別方法(PISAB法),創新研發了適用于巖溶區地下水系統的防污性能評價方法(PLEIK模型),為編制生態環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工作指南》和廣西生態環境廳《廣西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2021—2025年)》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針對Ca2+-HCO3-型巖溶水體污染物種類多、生態風險高等特點,研發了多模型交互驗證的生態風險評估方法和混合污染物共暴露下的人群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形成了集特征和優控污染物于一體的“識別-篩選-評估”技術體系,有效提高了巖溶農業活動區風險評估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支撐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健康大數據挖掘、預警與決策工作,并對典型巖溶農業活動區的主要河流、水庫、農田、濕地進行了風險評價。
針對巖溶生態環境脆弱性及污染物遷移路徑復雜等特點,集成了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農村分散式供水“強化過濾”原位—異位聯合凈化、“植物籬+強化滲濾”面源污染高效削減、“人工濕地+雙循環”回歸水灌溉等關鍵技術,形成了“源頭控制、凈化攔截、區域調控、循環利用”的水生態修復與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體系。
廣西環投水務集團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應用工作,通過打造“智水云”數字化管理平臺,與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加入行業產業協會,聘請區內外高水平專家組建技術創新應用專家庫等形式,多舉并措推進公司科研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助力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建設。
轉自:廣西環保集團